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,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,良好的种业发展尤其重要,市政协委员王哲建议,应加强对我市种业发展情况的调研,创新理念、多措并举,推动我市种业良性发展。
一、调优育种方向,提升新品种综合能力
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投入品,是制约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,而绿色和优质是现代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和必要保证。建议我市调整种业发展思路,把优质、绿色和高效作为育种目标,培育综合能力强的品种。如,应具有多种抗性,实现少施农药、化肥,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;应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和轻简式栽培的技术要求,利于发展节本、省工、高效的农业生产。
针对育种的高标准,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育种工作者难以完成,应组建包括传统育种专业、植物保护专业等多学科在内的育种团队,综合考量农业生产需求,设计育种方向,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。同时,应建立完善符合我市特色的种质资源库,集中优质种质资源,解决我市育种材料来源杂、质量差、特性少、效率低等突出问题,为我市培育优良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基础。
二、整合技术资源,增强自主研发能力
在种植业结构布局上,要建立粮、经、饲的三元结构,需要有不同性质和优势的育种、生产机构来满足多层次、多种类的需求。我市育种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,种子生产和经营企业中,具有一定育种研发能力的只有几家,自主育种、自主繁育的品种占市场份额不足25%。而在发达国家,70%以上的新品种来源于种子企业,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基础性、公益性研发,这种配比和结合,更有利于种业健康、快速发展。
因此,我市应打破事业和企业机制壁垒,整合技术资源,增强自主研发能力,用育种科技进步来提升良种产业的竞争力。建议集中在哈科研、高校吸纳相关人才,建立哈尔滨市农业育种研发指导中心,为我市种企育种研究提供市场、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;通过政策倾斜强化种企与科研单位、大专院校间的合作,促进科研与成果、成果与市场的高度融合。
三、调整政策导向,创新现代种业良性发展机制
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在政策层面加以扶持。建议政府改革现有政策扶持和投资方式,使政策性资金在种子科研上发挥更大作用。政府扩大投资部分,可以通过支持科研单位或企业出售品种权、繁育权等获得收益,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。还应加大育种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,不仅要加大奖励占比,还要提高奖励档次、创新奖励形式,还原育种成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有地位,激发持续的新品种研发动力。